您好,欢迎来到骏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绿建资讯 >本地新闻 >广东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广东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时间:2021-11-11     作者:jane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阅读:51951

文章摘要: 公园、广场、小区处处都是绿色,下雨地面很快就干了,雨停就出门,一点不耽误事。越来越好的环境,让我们有更多幸福感。

广东省深圳市把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方面面,系统解决涉水新老问题,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大格局,为我国南方湿润气候区高密度超大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生活在一座青山环、绿水绕,大雨来了“呼吸自如”的城市,是什么感觉?广东省深圳市第一代开拓者刘大爷和在深圳湾畔第一高楼春笋大厦上班的95后小秦有话要说:“当年深圳湾受工厂尾水影响污染严重,想要一睹滨水海岸的美景只能舍近求远去别处看海。如今生态好了,深圳湾水域频频出现万鱼翻腾、白海豚聚集的奇景。”“公园、广场、小区处处都是绿色,下雨地面很快就干了,雨停就出门,一点不耽误事。越来越好的环境,让我们有更多幸福感。”

刘大爷和小秦的感受,与深圳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经过5年持续努力,全市20%以上的建成区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一大批高品质的城市公园、湖泊、湿地相继建成。“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方式,对于深圳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湿地作为城市之肾,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统筹布局,治水与治城相结合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也是当年深圳第一大黑臭河。”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会秘书长刘莉玲已在深圳工作生活20余年,她告诉记者,如今茅洲河上游河畔800多米的“弯月形”河滩经过生态保护修复后,打造成滨河湿地公园——燕罗湿地,兼具水质净化提升、景观休闲游憩、生态科普宣教等综合功能。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蝶变后的茅洲河(宝安片区)已撕掉昔日黑臭标签,引来众多鸟类栖息,成为市民游玩休闲的打卡地。据悉,燕罗湿地的建设以改善茅洲河中上游干流截污箱末端水质为主要目标,同时融合河道水生态修复、滨水景观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成为茅洲河畔水质净化型湿地。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暴雨频繁,人口产业高度密集、土地开发强度位居全国前列,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较其他城市较早遇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深圳统筹解决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等新老水问题的重要抓手。

2016年4月,深圳市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5年来,全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化、标准化、常态化、社会化”为原则,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与治水、治城深入融合,形成了“全部门政府引领、全覆盖规划指引、全视角技术支撑、全方位项目管控、全社会广泛参与、全市域以点带面、全维度布局建设”的“七全”实施模式。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多、建设条件差异大的情况,深圳加强顶层设计,重视规划体系的融合建构,谋划了“市、区、重点片区”三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并将成果纳入“多规合一”平台。修订了地方城市规划编制标准,用制度保障将海绵城市指标和要求纳入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示范市规划等10项规划,实现了规划的引领统筹。

“我们共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制度文件34部,分年度面向政府各部门制定任务,将海绵城市建设落实到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用政策和标准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落地。”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指标细化,绝不搞“一刀切”。深圳明确:新建项目严格以管控指标为导向;存量改造类项目结合内涝积水、场地等现状问题细化技术措施,弹性管控;特殊项目,如应急项目、特殊地质区域项目、特殊污染源地区等,由深圳市海绵办联合八家行业主管部门结合本部门项目特点细化出台源头管控豁免清单,不唯指标论,鼓励项目因地制宜实施。

同时,将海绵城市管控落实到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充分引导建设项目各参与方严格执行海绵城市规划管控指标、相关标准规范。深圳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对建设项目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验收、运维管理等各环节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的海绵城市管控体系,实现了对2700余个建设项目落实海绵城市指标要求的全过程监管。

规划引领,探索新型城市路径

记者了解到,2004年深圳市率先在全国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示范推广。2011年,依托国家水专项低影响开发课题,在“示范工程、标准制定、应用机制、监测评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初步形成了适应南方气候特点的海绵城市应用机制,奠定了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

2016年12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完成《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规划》),创新了海绵城市分区管控、指标分解、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2019年7月,结合国家试点经验又对《规划》进行了修编,并配套出台了《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

《规划》提出,优化城市海绵空间格局,形成系统性的治水新模式,重点实现“城水空间融合、径流原位净化、洪涝弹性应对、雨水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建成人水和谐的宜居生态城市、碧水青山的美丽新深圳。

通过成片推进、融合推进与全面管控推进,形成“点——线——面”的推动态势。“成片推进主要是抓住光明科学城、前海合作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27个市重点建设区域、成片开发区域系统推进。融合推进即结合‘治水提质’‘正本清源’‘城市更新’等开展专项行动。全面管控推进是指牢牢抓住全市新、改、扩建项目管控,落实监管同步实施。”深圳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从《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中看到,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深圳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计划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水生态方面,加强蓝绿线的划定和管理工作,基本完成“三面光”岸线改造,恢复河湖水系的生态功能。水环境方面,有序推进点源、面源的治理工作,保障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效提升和水环境功能区达标。水资源方面,加强雨水、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工作,有效补充常规水资源,提高本地水源的保障能力。水安全方面,有效防范城市洪涝灾害,内涝灾害防治标准达到5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服务总统筹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任心欣告诉记者,技术体系层次分明是深圳海绵城市建设显著的特点。深圳市以契合自然本底特征为前提,综合考量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搭建层次分明、协同作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宏观上,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基底,通过城市蓝线、绿线、生态控制线划定和管控,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生态屏障;中观上,通过城市绿地、水系和市政排水系统搭建海绵城市建设骨架;微观上,顺应高度城市化特征,因地制宜应用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三者的联系与协同,同步实现径流污染控制、排水防涝等海绵城市的综合控制目标,进而探索了新型城镇化道路。

“+海绵”模式,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走在深圳街头巷尾,处处都有“海绵”的身影。家住罗湖区笋岗街道宝安北路的居民发现,以前雨后容易积水的路段,近两年情况好了很多。

“我的需求很简单,下雨天出门最好鞋子不要浸湿,遇上暴雨,路上不要有积水。如果还要更进一步,那就是身边绿化能够常青,一年四季都漂漂亮亮的。”喜好晨练的詹国胜大叔一番质朴的话,道出了老百姓对海绵城市的期待。

相较新区建设,老旧小区历来是实现“海绵化”的难题。深圳亦不例外。对此,该市采取了“+海绵”模式,即将城中村综合整治、老旧小区改造、一街一园等各类改造项目与海绵城市建设融合实施,确保“海绵”功能落地生根。

位于光明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凤凰街道的甲子塘片区,是深圳现存为数不多的有300年历史的老村,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甲子塘片区变成城中村,区内工业企业65家,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该片区是典型的密度高、环境差、管理难、改造难的老旧片区。

为彻底改善社区环境,城中村综合整治抓住地下管网先天不足的短板,按照“治水先行,地下先行”原则,根据问题台账,制定整治方案,以“灰色基础设施强基、绿色基础设施提标”的总体思路,理顺社区排水系统,提升社区综合品质。

“冈厦1980海绵城市绿色屋顶示范项目”是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携手筑博—联合公设公司、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等单位和机构开展的一个“绿色屋顶计划”。改造的建筑是岗厦村最老的建筑之一,几乎没有任何绿化空间。项目以绿色屋顶的方式在高密度建成区见缝插针落实海绵城市理念,让建筑产生的雨水径流分层蓄滞,相互连通。同时在露台用钢结构搭建一个起起伏伏的绿色屏障,让绿色成为“握手楼”间透气的屏风。工人对城市道路进行透水铺装改造。

光明区塘家片区内城中村、旧工业区密布,其中张屋旧村主要以低矮砖瓦房、土房为主;塘家片区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质量差等问题,是典型的环境脏乱差区域。如何改变现状?光明区各部门密切配合,新建了地下污水管道、地表雨水沟渠,理顺排水系统,通过底泥清淤、岸线改造、生态补水等措施提升环境质量。昔日人人嫌弃的臭水塘,如今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海绵建设的惠民效果逐步显现。

专家把脉,深圳探索值得借鉴

5年来,深圳市划定河道蓝线总面积236.84平方公里,159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黑,463个城市内涝点基本消除,近21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品质提升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部署的海绵城市建设近期目标。在2020年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中,深圳取得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1.2亿元。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现已实现了常态化、法制化、社会化。”任心欣介绍,2015年起,我国共有30个城市参与海绵城市试点,在黑臭水体治理、内涝点消除、城市品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海绵城市建设已转入全面系统化推广阶段,各城市正在汲取优秀经验,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己的建设模式。

“深圳海绵城市实践成绩斐然,为全国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彭少麟认为,我国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现代大城市不断扩展发展空间,占用了湿地、压缩了河床,城市的综合径流系数增加,雨水失去了蓄积储存的空间。

彭少麟指出,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就是要建设城市生态走廊,恢复雨水循环的通路。要遵循地球水循环的规律,节制社会水循环的流量,推进城市水资源流、物质流和能源流的健康循环,建立大雨不涝,无雨不旱,水生态健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城乡水环境,这是海绵城市建设、治理黑臭水体的基本方略。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郭仁忠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归根结底是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不论是原始生态系统保护还是城市开发建设,都要有系统思维,以问题及目标为导向,加强对已造成影响的地区进行生态恢复和修复,并对未来城市建设规划进行管控,使其对自然的干扰达到最小。

“要更加关注老城区,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助推老城区改造;要注重生态环境改善与生态环境修复,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以绣花功夫、穿针引线的方式,改造出宜居的环境。”中地研究院院长田光明认为,海绵城市建设要结合城市更新、综合整治、微改造,将治水与治城深度融合以改善人居环境。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健康发展,未来还要进一步发挥机制保障对建设全过程的协同支撑作用,用实际行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骏绿网(www.jungreen.com)国内首家以绿色建筑视频直播为特色的专业门户网站,是整合绿色建筑、WELL健康建筑、LEED、海绵城市等行业视频、专家、法规、标准、案例、问答、在线绿评等内容的全新绿色建筑门户网站。服务热线:4006464264


绿色装配第一直播-骏绿网


暖通空调资深专家 | 蒋云君正式入驻骏绿网“绿色建筑大咖”专家库!

【踩盘日记】探访宝安中心区CBD的绿色小区

东莞市第六届绿色建筑设计比赛超强评委阵容公布,本届赛事热点持续升温!

绿色建筑资深专家 | 陈蓉正式入驻骏绿网“绿色建筑大咖”专家库!

【骏绿有约】绿色建材分享:广州宝来声学有限公司

【踩盘日记】探访南山区被绿色包围的花园--南国丽城


近期直播回顾:   

海报.png

骏绿网申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骏绿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骏绿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骏绿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骏绿网QQ:3525864755,紧急联系方式:0755-8600849

标签:
海绵城市
看直播
找资讯
找产品
赏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