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骏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绿建资讯 >行业资讯 >重磅独家|付林已于春节前取保候审;江亿院士:付林案折射了科技界非常严重的一些问题

重磅独家|付林已于春节前取保候审;江亿院士:付林案折射了科技界非常严重的一些问题

时间:2018-03-02     来源: 丽尔摩斯     阅读:54513

文章摘要: 中国没有机制承接科研成果,也不鼓励老师当老板,所以成果转化中商业上的事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原标题:重磅独家|付林已于春节前取保候审;江亿院士:付林案折射了科技界非常严重的一些问题

来源:丽尔莫斯


春节刚过,摩斯有一个好消息要带给大家:清华大学付林教授已于除夕前一天取保候审,前天他已经回归清华,投身他热爱的科研工作!虽然案子没有完结,但付林教授能够暂时回归正常生活,被中断的课题、苦苦支撑的团队都有了希望!


付林教授的命运牵动着很多人的心。2017114日,《经济观察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摩斯的调查报道《致命的合同: 击退雾霾的顶尖科学家,如何倒在了科研成果转化路上》,文章上线第二天阅读量突破500万。当日高峰时期,网易、头条号等在线评论同时高达7万条,眼见得人心如热浪滚滚而来。而这篇刷屏的报道始于丽尔摩斯公号上的一条留言。


20177月底,丽尔摩斯公号收到一条留言,大意是曾看过摩斯写过的浙大褚健案,也请摩斯关注清华付林案。取得联系之后,摩斯得知留言人正是付林教授的夫人曲燕女士。此后在清华大学的系列采访,以及供暖行业的系列采访,逐步还原了付林案的来龙去脉。事情很简单,付林的一项技术关涉巨大的商业利益而被人觊觎,在合作不成之后被举报。但很有意思的是,举报内容非关商业,而是付林这项技术的研发及成果转化过程。正是这一点,让付林案在高校变得极为敏感,因为对于所有想做成果转化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付林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


摩斯是做商业报道的记者,没想到会和中国的科技界有这样一段奇妙的缘分。而缘分的起点,却是中国科学家的人生悲剧。相信很多人看过摩斯的《视频 | 褚健,下一个褚时健?》(【独家】中控迷失),那是2015年曾一度刷屏的调查报道,浙大副校长褚健和付林一样被人举报。褚健案和付林案几乎是一个套路,在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下,在邪恶人性的蛊惑下,他们找到了科学家们的软肋——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并没有成熟的环境与氛围,政策上有不太明晰的地方,而以公职身份参与转化科研成果很容易就有以公谋私的嫌疑。加之科学家大都率真、耿直、社会情商不高,所以他们一旦进入残酷的商业丛林时,九死一生是可以预料到的结局。


这两起大案应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警戒。两个名校教授——一个浙大、一个清华,两个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受到非人的待遇,在看守所白白浪费两三年的时间——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这不仅是科学家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不能再让悲剧重演!自从丽尔摩斯开号以来,这两组大案引发了很大的关注,希望能为中国的科学家正名,也希望能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成熟尽微薄之力。


想解决问题,首先得了解问题。在付林案的采访过程中,摩斯多次采访付林教授的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主任江亿院士,江院士是我国供暖行业唯一的院士,他不太为人所知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华同方的创始人之一,后来因为看到科研成果转化中暗藏的危险而离开公司,回到学校。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科研成果转化也是困扰他的一个问题,而付林的悲剧达到了他困扰的顶点。


我们这摊人马一共有3个国家发明二等奖、1个北京市科技发明一等奖,在转化中都出了各种各样的麻烦事。付林的项目盘子最大,出的事也最大,他将近两年失去自由,代价太大了!江院士说。

在这几次的采访中,江院士痛陈科技界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付林几乎都遇到了。不解决这些问题,恐怕还会有更多的付林、褚健,恐怕中国的科技进步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以下是摩斯对江院士的访谈实录,希望引发反思。(摩斯简称;江院士简称”)


摩: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付林的遭遇是否具有代表性?

江:非常典型。


摩:付林案对学术界、科技界的影响大吗?

:很大。现在我走到哪儿,认识不认识的都在谈论付林的事。有的离得挺远的、很少联系的人,都在打听这事。这事很敏感,我接到过不少留学国外学者的询问,都是有所成就的,他们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回来。


摩:付林案的焦点,到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还是司法的问题?

江:司法是另一个领域,我不便评论。但这件事反应了科技界非常严重的一些问题。

科研分两种,一种是理论研究,主要评价指标就是看论文。一是论文数,高校老师谁发的论文多谁升的快。我经常作为专家参与一些评审,我们常开玩笑说,根本不用我们评,三岁孩子会数数就行。另外要看论文是不是发在国际期刊上,因为追捧国际期刊,很多论文讨论的都是国外问题。基础研究还好,很多工程应用研究也讨论国外的,在国内根本没有实际用处,也就是说很多人拿着中国的钱在研究国外的问题。这合理吗?

所以,一味地唯论文导向,结果就是论文误国2008年付林的那项后来获奖的技术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已经报了专利、写了文章,还在高教出版社出了本书,2009年我们还一起去瑞典做了推广。对老师来说,按照现行体制这就算完事了,但是这有什么用呢?对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也没有,最后就是垃圾堆里的废纸。

另一种是应用型研究。但是应有研究有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就是成果转化。付林也是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的团队成员,我们这摊人马一共获得了3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和1个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都是很好的技术,但是转化都很困难。付林的那个项目盘子最大,出的事也最大,他差不多失去两年的自由,代价太大了!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看到研发的技术被应用,而不是一张废纸。我们就是想做点真东西,帮助国家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付林这件事之后,很多人都觉得,还是写写论文最安全。


摩:那么,科研成果转化中最难的地方在哪儿?

江:最难的是第一步,把初步产品做出来。对于工程应用型的研究来说,不把真东西做出来,可能连你论文到底对不对都不知道。初步产品做出来了,接下来才真正进入科研成果转化的阶段。很多人以为把专利转让出去了,就是科技成果转化。这太不理解科研过程了,也把科研成果转化看得太简单了。

但是要做出真东西来就要找钱,无外乎两个来源,一个是国家的课题经费,一个是外面企业投钱。

先说课题经费。一般从申请经费到拿到手得两三年时间,但两三年之后你的想法可能变了。而且在申请经费的时候你就得写上你要做出多少项专利,天知道你能做出多少项专利!科研过程中还必须按照当初申请时的计划进行,不能更改想法。

在我看来,这些做法都是非常违背科学规律的,并不是规划好了就能做出来,所以很多课题都只能炒剩饭,拿不出有创造力的东西。这是很大的浪费!一方面好的课题想法无法及时拿到经费,另一方面大量的经费就那样白白浪费着。看上去心疼极了!但比如登月计划这样的大项目,国家可以定个大方向,科学家立项,这是可以的。

我们这个团队拿到的4个奖,都不是正儿八经的科技经费,都在外面找的钱。付林的项目虽然拿到了一部分国家经费,但是他出事也是因为拿了外面赞助的科研费用,就是赤峰富龙热力那笔钱。

再说外面企业投的钱。作为科研人员,你追求的是企业把科研成果在工程上用起来,这时是你求企业,还是企业求你?当然是你要求企业。如果是企业求你的东西,大概它是比较成熟的,或者美国已经有的,这时大家敢呼呼砸钱上。但中国原创的、美国没有的东西,就没有人信,做起来费劲极了。这也是中国特别悲哀的现状!

如果有企业看上了你的技术或专利,这时又会遇到另一个很麻烦问题——专利的问题。很多专利是学校和老师共有的,要做成果转化就得让企业把专利买下来,动辄得几十上百万。这个时候其实还没有初步产品,企业来其实是担着风险投入资金做研发的,也许成功也许失败。这时你让人家买专利先花几十上百万的钱,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一个死结,想来做科研成果转化的企业会重新评估风险,甚至知难而退。

另外,国外的一些公益性质的基金会也会资助科研成果转化,比如福特基金会就资助过很多项目。但在国内好像还没有这样的基金会。

所以,我们缺乏一个有效的平台把初始的产品做出来,缺乏一个机制让想法变成现实。


摩:拿专利做技术入股是一种常见的合作方式,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为什么不采取这种方式?

江:很多专利是老师和学校共有的,如果专利技术入股,就意味着学校也要承担相应的股东责任。学校毕竟是学校,所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本上就是卖专利,回收现金。


摩:高校成果转化是只有在中国这么难吗?国外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方式?

江:科研成果转化在全世界都不简单。前几年去挪威科技大学考察,他们成立了一个国有公司专门承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把技术和市场联结起来。这个是他们的重大创新,给我们重点做了宣讲。 

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美国的做法。美国非常鼓励老师做老板、成为富人,很多老师都是公司的股东。但是中国没有这个氛围,网上有人说付林是清华首富,首富在中国语境里差不多是个贬义词。

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其中一条就是老师和学校共有的专利,老师可以占70%的份额。但你就是百分之百的份额都给老师,老师敢没有心理负担地做转化吗?毕竟你还是拿着国家工资的人。你想大张旗鼓搞转化,除非离开学校。所以观念上,我们始终也没有突破。

中国没有机制承接科研成果,也不鼓励老师当老板,所以成果转化中商业上的事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摩:这几年似乎中国的科技实力似乎有所增强,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江:这一点上,应该看到中国的企业在科技进步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出现了一批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但是高校的科研有脱离现实的趋势,比如2016年在格力开一个磁悬浮离心机的鉴定会,技术非常复杂。其中一个教授一辈子就研究这个,这个会议前不久他在一个论坛上说该技术有很长的路要走,结果人家格力的真产品都做出来了,这帮专家居然不知道,你说可怕不可怕。

我一直认为,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基础研究,但应用型研究应该鼓励企业多参与,比如企业拿钱做科研享受税收优惠。另外,应用型研究应该由国家拨款制改为购买制,也就是把先给老师钱改为根据成果情况后给钱结算,启动时可以帮助老师在银行贷款,如果研发不成功老师要承担经济损失。这样腐败、不正当的事就少一点,真没点本事你也不敢骗科研经费。

浪费科研经费的现象越演越烈。1990年代,同一个项目国外100万美金,咱们在国内可能就是六七十万人民币;但是现在国外还是100万美金,咱们变成了1000万人民币。1990年代我们的经费很少,但是成果不比别人差;现在我们经费很多,国外同行都很羡慕,论文也很多,但是有几个真正的成果?我们的科技贡献率很低,GDP全球第二,但是科技贡献率在10名之外。


摩:付林案最大的警示意义是什么?

江:大家什么都不干了,要是干了就跟付林一样下场。付林在科研成果转化中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但他是为了把事做成才弄了公司。如果有中介组织,或者有好的机制、平台,付林也许不需要成立公司。很多科研工作者和付林一样,为了把想法变成现实不得不成立公司,是被逼成老板。但是成立公司之后就是一堆麻烦事,我曾经劝过付林不要做公司,这样祸害家里。

我们没有三头六臂,遇到好多事不知道怎么解。特别希望有好的机制、平台,老师们比较单纯,这对我们是一种保护。这种机制、平台还不是说谁拿出多少钱来做事,还有要有好的环境和氛围,比如好的法律环境、创新环境等。


 摩:对于科学家来说,您的世界里最重要、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江:想出一个好东西,夜里睡不着觉。夜里做梦还在做设计,算东西,乘法做小数点几位。白天醒了赶紧写下来,再做出来,看它成真的了,这就是最大的享受。如果把研究出来的结论变成真东西,这最好。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 

碧桂园牵手骏业建科,缔造绿色生活梦想

千亿级地产商 | 融创中国携手骏业建科,定义绿色人居新高度

一次签下24个地块!佳兆业携手骏业建科,谱写海绵城市新篇章

万科携手骏业建科 | 绿色建筑践行者的强强联合

学习现场热情火爆 | 《建筑专业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常见问题和疑难问题处理及对策》培训班

海绵城市技术移植到景观!万科景观又领先了!


 ▼热门阅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

海绵城市辅助计算软件正式发布,骏绿网在线免费使用!



标签:
江亿
看直播
找资讯
找产品
赏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