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骏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绿建资讯 >行业资讯 >【绿建比赛】投票通道开启!绿协杯学生组人气队伍等你pick!

【绿建比赛】投票通道开启!绿协杯学生组人气队伍等你pick!

时间:2021-11-26     作者:seven     来源:骏绿网     阅读:82004

文章摘要: 随着“碳中和”的持续推进,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已成为时代发展的焦点,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校园绿色生态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已成为日后校园建设的方向。东莞市第六届绿色建筑设计比赛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绿色校园建设的需要,以“绿色校园 同心共建”为主题, 将绿色建筑、绿色校园文化理念融入整体教学,引导师生逐步认识、深入了解、广泛认同绿色校园建设理念。

绿色校园  同心共建

“绿协杯”东莞市第六届绿色建筑设计比赛

随着“碳中和”的持续推进,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已成为时代发展的焦点,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校园绿色生态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已成为日后校园建设的方向。东莞市第六届绿色建筑设计比赛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绿色校园建设的需要,以“绿色校园 同心共建”为主题, 将绿色建筑、绿色校园文化理念融入整体教学,引导师生逐步认识、深入了解、广泛认同绿色校园建设理念。

这一场关于绿色校园的设计比赛,掀起一场绿色校园建筑的设计浪潮。

历经4个多月,东莞市第六届“绿协杯”绿色建筑设计大赛报名与作品提交时间均已截止,其中不乏很多充满创意、别具匠心的作品。投票通道开启!绿协杯学生组人气队伍等你pick!

本届绿协杯共收到

省内外12所高校

共39份参赛作品

投票须知:

1、每个微信账号每天有一次投票机会。

2、网投结果排名将作为作品评审成绩赋予分值。(按阶梯赋分,4组为一档,第一档的10分,第二档的9分,如此类推,如图所示。)

3、投票时间截至2021年11月30日23:55。

本公众号投票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数据等,版权均属参赛者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参赛选手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出版、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陈列。

(编号排名不分先后~)

投票编号:01

所属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刘小琳

项目成员:李蓉庭、袁章梦

指导老师:王静

作品简介

寒溪河边的小学,要像寒溪河边的一叶轻舟,载着人们的期望随时准备扬帆起航。根据场地功能,形态,产业,气候等空间特征,场地内的校园被定位为:重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回应城市公共环境,实现自然、科技与校园建筑的交互,拥有多功能复合的公共建筑的绿色小学。将场地周边的自然要素引入校园,将社会功能融入校园,实现绿色校园与郊野公园双重功能的叠加。让开放,自然,柔和,科技的校园成为实现城市,社会,儿童等多方受益的重要场所。

投票编号:02

所属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陈瑶    

项目成员:肖菁琳

指导老师:王静

作品简介

本次的参赛作品名为《“窗之校园”——东莞36班小学设计》,以项目场地条件为基础,在满足主办方规定任务的情况下,针对现有小学存在的问题,依照小学生的意向志愿,确定了以“窗”为主要概念的设计思路,主要分为以下三点:气候之窗——感受风与自然;景观之窗——利用场地现有景观与人造庭院;活动之窗——公共空间多功能,激发活力。

投票编号:03

所属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梁庭耀    

项目成员:刘玥

指导老师:王静

作品简介

主题为“居岸·游园”。方案场地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寒溪河河畔,为呼应周边环境,在建筑形态上,小学以及体育馆屋顶采用曲面衔接高差, 形成波浪般参差之感,在看台和操场,内部廊道和中庭上有河畔观岸之感。学校和体育馆均为闭环状,加强各个功能间的互动和联系,学生在其中自由穿梭,畅通无阻;同时,置入生态自然因子,游览校园的同时可以和自然亲密接触,将“园”真正融入到学校中去。

该方案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地形特点,引入自然元素并融入廊道和庭院,形成天然生态学堂和互动平台。底层架空、百叶遮阳、倾斜天窗,并且引入绿色建筑的技术,通过绿色建筑模拟以达到良好的使用状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投票编号:04

所属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彭佳欣    

项目成员:高雅清

指导老师:王静

作品简介

作品主题:活绿纽带

活——共享空间;绿——绿色理念、技术、建筑、学习生活方式    

纽带

含义一:底层架空的开放共享空间作为纽带,将寒溪河、校园、公众串联景观引入视线,场馆分时段公众开放

含义二:二层及以上的教学共享空间作为纽带,将教学区、共享区、生活区、活动区串联纽带作为轴线便捷联系组织师生活动空间。

该方案希望将共享空间作为纽带,贯穿在整个校园之中,同时形体的穿插形成自然、种植、下沉三大庭院,人工与自然元素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活跃空间,能与自然相亲近。建筑设计通过合理布局与绿色技术的运用,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目标。

投票编号:05

所属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杨馨瑶    

项目成员:叶苗扬

指导老师:王静

作品简介

通过对东莞市的气候分析以及对场地周边的分析,最大程度回应场地本身的条件,利用场地的高差营造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空间。体育馆采用简洁的体量,运用一系列被动技术营造较为舒适的室内环境。在总平面上与校园形成呼应关系。通过软件模拟细化立面构件,适量采用主动绿色技术,如空气源热机加热泳池以、光热板加热供给洗澡间的热水。

投票编号:06

所属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建筑系

项目负责人:陈睿    

项目成员:李乐恒、范孟辰、张翔

指导老师:吉慧

作品简介

建设场地局促紧张且极不规整,如何合理巧妙地安放36个班及配套功能空间是对建筑师非常大的挑战。本方案总体规划顺应场地,主入口位于东北角,利用高差实现人车分流。以人为本的临河开敞地为学生自由活动提供了理想场所,朝向寒溪河的Y字形教学楼最大程度节约用地,在西端与长方形的体育综合体有机连接,形体舒展有分有合,形成多个适应岭南气候的生态庭院。教学楼横线条的深挑外廊层叠开敞,间断植入空中花园和垂直绿化,和绿草茵茵的屋面运动场浑然一体,为学生提供安全绿色、自然健康的校园环境。

垂直方向的功能混合叠加是应对用地紧张和高强度开发的良策,体育综合体的设计构想既能合理保证校园必需的配套功能,又能最大限度实现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综合体就像一座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垂直魔力盒吸引着学生来这里收获强健的身体、放松愉快的心情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育综合体既包括室内高大宽敞的游泳、篮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空间,也包括室外屋顶开阔平坦的200m标准跑道、5人足球场的露天运动场地。另外,综合体首层还复合了学校食堂和架空活动区等功能,东面与教学楼平台多层相接,其它面与校园开敞场地有机衔接。综合体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东莞湿热的气候特点,被动式与主动式节能技术相结合,综合运用了底层架空、自然通风、中庭拔风、遮阳隔热、屋顶绿化、双层表皮、太阳能利用等技术,将大空间建筑的能耗降至近零状态,使体育馆充满了活力又高效节能,简约新颖的建筑造型也是西侧城市主干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投票编号:07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陈禹龙

项目成员: 陈泽欢、李泽延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作品名为城市下的农场乐园,城市是对整个校园布局和内部高架桥元素的解读,农场是作为主要的绿色环境总体策略,乐园是校园对于儿童的展现的形式。此次小学设计位于东莞市余屋社区范围内,主要服务对象为余屋社区的人群。由于该社区以工业发展为导向,导致了该区域内的环境污染。为了打造未来绿色校园为导向的校园,引进了互动式农场来为学生群体提供教育,为该区域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主要的策略为通过对小学生群体的心理行为成长曲线的研究,划分出不同的教学空间并与“城市高架桥”空间的组合,打造属于学生的城市校园农场。该建筑既满足了学生群体的日常活动需求,又共享于城市本身。

投票编号:08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陈思琦

项目成员: 黄志鸿、罗淑侃、梁洲、林嘉慧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此方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和创造能够适应当下校园学习生活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由此在学校置入三大空间:秩序空间(开放、活跃的学习空间)、兴趣空间(自然、互交的活动空间)、释放空间(绿色、舒适的运动空间)。

因光热资源丰富,本方案提出主被动太阳能策略:太阳辐射吸收太阳能+夏季利用自然通风降温+冬季利用缓冲层保温。利用装配式优化建造效率。在建筑中预留缝隙,通过热压与风压的综合作用带走室内热量。底层架空、通风洞、绿色平台等都有效的影响着建筑的微气候。

投票编号:09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黄辰 

项目成员: 范益杰、周焯莹、陈倩、詹雅婷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我们设计方案计划将所有的功能分为三块: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私密空间为:生活服务用房,半私密空间是教学及辅助用房、办公用房,公共空间则是体育用房。为了使得班级教室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并且降低快速路因为汽车通过而产生的噪音的影响,因此将班级布置在中间。因为有教学楼的遮挡,西边的场地是最私密的空间,因此布置了生活用房并会在西边种植植物墙降低噪音。操场及体育馆则布置在东边,操场提高与道路的高度平齐,操场的地下布置的是体育馆单体,从主入口进入校园就能看到宽阔的操场,操场成为入口广场的延续,打造一个更加放大的入口广场。操场和体育馆计划是与社区共享的,使得原本在节假日闲置的公共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达到一个共享空间的目的。

投票编号:10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黄鹏达 

项目成员: 陈芷欣、梁佰燚、卢泯潼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本方案选址在广东东莞东城余屋社区,西侧毗邻莞龙路,北侧和东侧被寒溪河所环绕。周边建筑多为大尺度工厂,整体环境给人冰冷、枯燥之感。

故本方案设计旨在创造一个尺度亲人、有趣的校园,以“家”的单元塑造亲切感和归宿感。为营造聚落之感,方案在整体布局上采用分散的三组团布局。班级单元将教学空间和午休房结合,引入模块化设计概念,顺应场地边界将场地划分为2mx2m的网格,立体化后形成2mx2mx4m的模块,通过模块的组合形成不同的班级单元。建筑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同时结合自然通风,屋顶绿化,雨水收集,水平垂直遮阳百叶、降噪玻璃窗、太阳能光伏板等技术,从而实现绿色、生态、童趣的小学。

投票编号:11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李子傲 

项目成员: 谢宝贤、刘雪甜、黄启豪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本项目基于场地地形以及小学学生行为等为设计出发点,设计了层层叠落的建筑形态,为使形态轻盈、富有变化,设计曲线的层层叠落的楼板,使得建筑形态像是有机地自然生长在场地中,各个教学楼与核心服务楼间通过廊道连接,使得建筑体块能够有及串联在一起,使得整体散落在场地中却还拥有联系,因操场结合体育馆设计,操场整体抬高,学生可通过连廊直接到达操场进行体育活动。在平面上,各个室内空间皆采用六边形及其变体的形式组织,相较于传统四边形教室,有更多的采光面以及能够组织更多丰富的功能空间。

投票编号:12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刘丹丹 

项目成员: 黎越彤、黄家敏、谢志钊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场地北面高五米,竖向利用高差做双首层,并抬高建筑中庭以创造出 多种不同空间体验。我们以学生的日常校园行走路线为出发点,设计了一条学生 流线“教室-操场-食堂-午休室-教室”,该流线能同时满足学生全天候的通 行。与普通校园不同的是,我们将操场抬高五米,与首层同高,并向下挖出适合 室内球馆的场地,四周不设墙,以柱支撑,确保球馆的采光通风。而地下球馆又 与教学楼间的开放空间相连,鼓励学生在这个有界但开放的区域亲近并发现自然。教学区的布局为教师办公室均匀分布在每个楼层的三个部分,近邻班级教室,教 师方便管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拥有良好的视觉景观体验。普通 教室正向南北朝向,确保有更好的采光通风,其与建筑形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则作 为教室的阳台,兼顾阳台,遮阳,绿化的功能。

投票编号:13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刘星宇 

项目成员: 梁浩坚、黄钟康、林东龙、李树滨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我们的作品名称是——豫园。首先是我们的主题围绕着中心的五个圆展开,这五个圆是学生活动的的主要空间;另外“豫”字通愉,有愉快,幸福的意思,同时又通相遇的“遇”,我们希望学生可以在我们的理想校园中愉快地玩耍,希望他们每次在圆上奔跑遇见美好的事与物。

“豫园”的理想是,让学生乐于走出教室,在校园中自己或者和同学一起探索,或者在课间短暂的休息可 以带给他们很好的放松条件,于是我们首先要使得公共的活动空间要与学习空间不能太远,并且通过用圆和方形的建筑体块进行交叉创造出更多可能性的空间,圆与圆的交错,圆与建筑的互相渗透。在我们的圆上,我们希望发展圆的向心性,凝聚学生,甚至是老师(圆上面有师生互动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掘户外空间的趣味,利用圆的流动性,没有终点,意在告诉他们学习也是学海无涯的。

我们在建筑上不仅大面积的引入绿植——既我们的庭院中的地景和屋顶花园,也采用相当多的绿色技术,提高建筑的节能性,减少耗能,配备绿色充电桩等,以营造优美生态校园环境,让学生可以在我们的理想校园中愉快地成长。

投票编号:14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杨志雄 

项目成员: 陈嘉威、崔杰辉、陈子聪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本团队竞赛方案主题为“跑向十分钟”,设计上,团队专注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天性的发展以及身心的健康,旨在利用空间与动线的设计手法相结合,有效地去影响现今普遍存在的“小学生课间不活动以及被禁止嬉戏”的现象。小学生一般是处于6-12岁的年龄,是幼儿园的衔接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鲜明的特征。他们是要经历从个体到有集体意识,认知到学习,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他律到自律,刻板接受到有目的性的转变,他们需要不断地从学习状态和放松状态之间切换,而这些行为的间隙需要由课间时间来穿插。所以我们提出,从教室出发,每个教室都具有班级图书角和景观阳台,为学生提供近在咫尺的放松空间;走出教室有宽敞流动错落的走廊,每一层走廊的尽头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平台,而三个椭圆围合形成的三个庭院不仅为低层教室提供活动场所,也为高层教室创造良好景观;教室与体育馆之间有直达的连接平台或坡道,高效便捷;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尺度的中庭和采光井山丘空间,增加空间的趣味性。设计的始末,我们一直坚持着营造健康舒适以及趣味丰富的空间,使教学空间活跃起来,学生身心思维开拓起来。

投票编号:15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叶家润  

项目成员: 陈敏婷、郑世霖、王泽文、曾祥熹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通过参考系列对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研究,结合小学生快速发育成长的身体及其公共活动空间需求的改变,我们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所需的成长空间各不相同,而小学生心理成长与其生活的空间领域有着密切影响。为了适应不同成长阶段所需的差异化空间,我们提出了成长岛的设计概念,在建筑总体布局上形成了低中高年级三个成长岛,塑造为适应不同成长阶段所需的差异性空间。

投票编号:16

所属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 林敬达  

项目成员: 李国荣、陈小敏、许先欣、曾宪禧

指导老师:孙强、段淑娟、颜新宁、杨小洪

作品简介

该小学位于东莞东城,东城地处于东莞中部,雨量充沛,因此建筑中采用了集水、净水措施。考虑到采光、通风的最佳舒适性,建筑朝向大都坐北朝南,而体育馆南面墙体,运用大面积Low-e玻璃幕墙,以减少建筑热损失,其他方向的建筑墙体则采用环保集成墙,有利于建筑保温隔热。南立面直通操场,周边有种植的花草树木形成的绿化带,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为地下层屋顶提供保温隔热的功能。户外的排水沟下含净水装置,雨天可将雨水收集净化后再利用。室外花草的选种均选用东莞本土植物,以及能够适应东莞气候的其他对吸收污染物有一定作用且美观的植物。停车坪的间隙种植低小草木,加强对地面水的吸收。教学楼顶部采用太阳能光伏板,能够为建筑内部生产活动提供电能,在教学楼墙面上采用了竖向绿化与长方形玻璃窗相结合的方式,既丰富了立面造型,又能利用绿植吸收CO2。体育馆顶部采用PTFE膜,能够为建筑提供不含紫外线的良好采光照明,以及良好的通风。在体育馆的出入口地面、室内地面以及楼梯面铺设踩踏式发电地砖,收集孩子们运动时所产生的能量发电。操场跑道运用了epdm塑胶跑道,大大提高了其观赏性以及耐磨耐晒等耐久性。项目安装的太阳能板面积有1700m²,除了平台绿化和竖向绿化,项目也布置了一部分屋顶绿化结合屋顶保温隔热构造做法,减少热损失的同时美化环境。并且该小学的容积率为1.2.绿地率为0.6,让咱们的学生在学校中能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绿意盎然的怀抱。

投票编号:17

所属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 邱雅纯      

项目成员: 邓丽怡、陈斯立、赵文荣、陆锐忠

指导老师:孙强、段淑娟、吴戚武、杨颖怡

作品简介

校园由东向西设置四个独立的功能体量: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以及雅安楼,以满足学校的课程发展需求。教学楼以半包围形态连接着圆形状的图书馆,由平台相连,创造丰富和高效的校园空间。也寓意着学生们是祖国的花朵,知识给予同学们养料的内涵。体育馆顶层在设计中赋予“波浪”概念,打造整体动感、轻盈、灵动的建筑体验。整体建筑形象具有现代特征又不失活泼,也承载着对同学们的祝福,祝福同学们由此出发的人生之路。地下室有下沉广场以便家长接待学生,以及购买学习用品的场所。所有的单体采取了红色与白色结合,其中红色是方正的、厚重的,一种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白色是纯洁无暇,一种干净朴素的生活态度。

投票编号:18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

项目负责人: 郭世涛      

项目成员: 李林根、钟诗棋

指导老师:金彪

作品简介

本次设计作品名为鱼跃小学,主体灵感来自于周边环境寒溪河与树叶脉络,设计了鱼跃造型综合馆与“树叶”教学楼。本次设计理念从建筑、生活、绿色出发,讨论三者融合,故理念为“寓绿于活,学居一体”,我们主体上将校园动静分离,避免对于教学的影响。同时在教学区增加开放与半开放空间,满足休息空隙的活动需求,教学楼主体为五栋建筑,我们将食堂、图书馆、办公区、午休楼等相结合,做到学居一体,最大限度的为师生提供灵活的交通内部动线。“动区”主要分为风雨操场与综合馆、游泳馆。同时在综合馆内设置体育教学教室、艺术教室等。同时包含停车场与地下停车场,满足生活所需。

多采用被动式绿色技术,如通过当地的风向建设建筑朝向,引导风向使用、采用玻璃幕墙与开天井的方式,增加光照与阳光接触时间营造更为舒适学习运动环境。采用较为简便的绿色材料,同时引进智慧建筑的概念,通过在双层玻璃中加入液晶膜,加上干感应器的联动,进一步控制好紫外线与关照强度,智能挡风板的使用,有效调节好风向,利用好风,减少空调的使用,屋顶集水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通过收集雨水,净化为中水,满足基础生产用水需求。

投票编号:19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

项目负责人: 温锦娴      

项目成员: 李诗霖、林晓丹、韦捷、张钒

指导老师:陈璧璇、张璪

作品简介

校园,是学习的天堂,友谊的殿堂,是孩子们无限快乐成长的世界,不仅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还要打造增添无限乐趣的共享交流空间,在校园整体规划中,通过空间设计开敞式连廊,人员在廊上流动,汇聚到一个个模块化交流共享空间,提高步行效率和通达性的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为学生、老师、家长之间提供沟通的平台,让教育与乐趣汇聚于此,在校园的每一处散发成长的活力。

投票编号:20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

项目负责人: 翁海朝     

项目成员: 陈泳锜、郑桂波、张清扬、李孟护

指导老师:张怡、张帅兵

作品简介

该作品名称为《最好的童年》,意为为学生提供一个空气清新,优美的生活、成长环境,给予学生们一个最好的童年。以行政楼、教学楼、体育馆、游泳馆和教职工宿舍、饭堂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759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937平方米;容积率1.11;绿地率25%;教学楼、行政楼层数为6层;游泳馆、体育馆2层;教职工宿舍5层、饭堂4层(1、2层为饭堂,3、4层为其他功能室)。使用人数为:学生1440人;教职工150人,总人数1590人。

投票编号:21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

项目负责人: 熊嘉辉     

项目成员: 王焘、邓创元

指导老师:朱伟超

作品简介

设计理念是绿色节能、为校园里的师生们提供绿色生态的工作学习环境。体育馆和游泳馆分别象征着山脉和海洋,与外形似船的综合楼相呼应,寓意着学生们能够直挂云帆济沧海。

绿洲小学注重水资源的利用,采用大面积的种植屋面来起到降温作用的同时起到储存雨水的作用。建筑选用一级节水器具,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采用废水处理回收系统来实现水资源的再生。为游泳池安装除湿热泵,一方面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起到除湿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将恒温泳池水面蒸发的热损失加以回收利用,用于重新加热泳池。在教学楼减少噪音污染方面,我们选用了两大隔音措施,第一项是为墙体加入具有优秀隔音性能的岩棉板,第二项是为靠街窗户设计了隔音花坛,能够将噪音通过花坛底部反射至绿植垫层加以吸收,起到隔音降噪的效果。

投票编号:22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

项目负责人: 许一帆     

项目成员:  古锦飞、李健浪、魏建洪、曾宪晖

指导老师:胡娉婷

作品简介

设计借鉴了新加坡自1999年以来其“城市性小学“建设中普遍才推广的“模数制”等国内外经验。便于灵活分隔和布置各类功能房间,有利于创造开敞的平面、为底层架空提供更通透的空间。鉴于教学、办公等用房规模大小不一,故即可在单元内分割,也可在若干模块拼接使用:普通教室采用10mX8m的规格的方整矩形平面,其他教室教室面积则是它的整数倍,并在大型教室的非承重墙设置可移动装置,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诉求对教室进行自我规划与设计。开敞式办公则增加拼接到数个单元。大尺寸单元与单元内隔墙的自由布置,在预先考虑了管线、荷载后,对于施工建设以及今后用房调整相当方便,尤其是为教学用房的增减及办公平面的改变提供了灵活性,“平衡”了校方多样化的发展要求。

投票编号:23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

项目负责人: 杨艺    

项目成员:  储昕、陈震洋、吴启鹏

指导老师:

作品简介

作品运用体育馆和教学楼来突出“绿色”和“光能” 这个主题。体育馆运用了光伏板做馆顶。外形做成了一个船型,并且体育馆与游泳池相连。运用了光伏板做馆顶。寓意了通过接受着阳光这样的绿色能源就能乘风破浪。教学楼与我们的图书馆相结合。教学楼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一本打开的书,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打开书本。教学楼与楼中的庭院相互照应,庭院中有花有草,中间有一个生机勃勃的大花园。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寓意是打开书你就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教学楼中间的圆楼上方是图书馆,使用的是透明玻璃,维持太阳光的辐照强度,使室内无采光条件好,从早上至傍晚,都有柔和的日光照射到图书馆内部,能够节约光能,减少用电,响应绿色校园的主题。

投票编号:24

所属学院: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 陈楚希    

项目成员:  韦登辉、张子钦、汪雨、陈岩君

指导老师:冉茂宇、欧达毅

作品简介

本方案在总平面布局上将标准200M环形跑道运动场置于用地西侧。主入口位于项目基地东侧,临近沿河路,次入口置于基地北侧的中部北侧为后勤出入口:本项目车行出入口设置于用地东侧。本项目总体上分为六个组团,其中教学组团位于基地东侧,教师宿舍与之相邻,西北侧为后勤服务组团,行政办公楼与教学部分紧密结合位于东北侧,以正面弧形的形态来迎接每一位来校的学生,入口广场的设计也以儿童时代的"跳房子“游戏为设计理念,让小孩进入学校时是轻松愉快的而不是恐惧。教学功能组团主要朝向为南北向避开用地西侧高速路和南侧中学运动场地的噪声干扰。每一组建筑体 量團合出的内向庭院、架空庭院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营造出各自专属的活动场地。本方案致力于“绿色、开发、共享”的设计理念,将更多的近地空间留给学生;将部分基底架空一层,形成- -个架空的近地教学活动空间。嵌入风雨连廊,将各个院子以及公共教学空间串联起来。通过教学、社交、自然的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投票编号:25

所属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黄缘缘    

项目成员:  黄俊彬、何志权、杨育莹、陈钰涵

指导老师:王嘉贤

作品简介

本小组以低碳减排建筑设计思维理念,创新新型建筑节能技术,设计出适用于东莞环境的建筑、适用于东莞地区政策合理的建筑“幸福小学”。校园建筑造型设计优美,用地面积21683.52㎡,其中总建筑面积15407.81㎡,基底面积5752.68㎡。为提升校园环境的安全、舒适性,我们团队设计绿地面积8673㎡,绿地率不小于40%,建筑面积为15.96%,学校共有5层,楼高为19m,布局合理、环境宜人,符合低碳减排建筑设计思维理念。学生人数容纳量为1620人,针对学生人数设定了合适的车位数。总体上设计优美,使用功能明确,功能分区合理,突出绿色建筑的特点。该设计响应国家号召,以低碳为导向,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携手开拓东莞绿色校园。

投票编号:26

所属学院: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刘思婷    

项目成员:  范春蕾、李静

指导老师:骆超、曾辉鹏

作品简介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小学体育馆设计结合场地需求与时代背景,打造疫情下的多元绿色交互空间,解决学生对学校不仅仅是学习场所这一需求,培养孩子的交流沟通能力,为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的使用空间。

投票编号:27

所属学院: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林俊杰    

项目成员:  周桂文、张于熙、周林、王雅婷

指导老师:骆超、曾辉鹏

作品简介

本设计充分考虑后疫情时代下的校园师生健康的工作生活空间,形成田园式自由开放校园,充分考虑师生的心理、行为对使用空间的不同要求,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布局合理,造型活泼明快,营造宜人的自然生态景观,创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临近操场的每层教学楼设置多方式种植区,可以使每位学生接近自然,身处田园感,为学生提供活动场地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

投票编号:28

所属学院: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黄观榕    

项目成员:  方子燕、黄嘉慧

指导老师:郦伟、曾辉鹏、骆超

作品简介

白玉兰为东莞市市花,象征着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以花为源、根为基,寓意着盎然生长,拔地而起的屹立。我们的体育馆就像一朵白玉兰花生长在东莞这片净土上。我们往土地里洒落花瓣,花瓣从地底下生长起来,化作春泥更护花,洒落的花瓣不代表着消亡,而是寓意着新生。人能够改变环境,环境能够影响人,而设计则能够改变人和环境。在本项目中,我们以东莞市花白玉兰为元素,与现代绿色建筑相融合,使得体育馆不再是过往的普通体育馆,它是文娱活动与体育活动的共同体。体育馆并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公共建筑,它也是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的存在。在小学内的体育馆,不仅能够为校园提供更多的活动平台,同时绿色建筑的置入能够为校园内的学生与教职工人员创造更舒适、良好的环境。这有利于提高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促进人对于建筑的向往。

投票编号:29

所属学院: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林雨萌    

项目成员:  谢丽珊、古祖滢、卢志斌、廖涵驰

指导老师:

作品简介

为解决东城余屋片区学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需要,拟在东城余屋新建一所公办小学。为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本项目按照绿色建筑的要求进行设计。36 个教学班设计,用地面积 19754.11 ㎡,总建筑面积不超过3.9万平方米,容积率2.0,绿地率35%,层数6层。

投票编号:30

所属学院: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刘梦婷    

项目成员:  白灵灵、温梅如

指导老师:骆超

作品简介

本次设计出于解决东城余屋片区学龄儿童就近入学需求,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体现可持续发展,该设计秉承绿色、环保、节能作为设计的基础,把握当代学校应具有的场所性,生态性,人文性,全面性,创造性为目标进行展开。借用空间对心理行为的影响,为孩子提供一个活泼明快、充满童趣的绿色空间。由于需求在后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趋近于消失,借用运动场地的开放性提高该建筑的利用率,增强场地空间活力是我们的核心,立志让体育馆成为该地地标。


投票编号:31

所属学院: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邱晓琳    

项目成员:  叶可暄、林霄

指导老师:骆超

作品简介

设计理念:我们将这次设计的主题定为“绿轴”,即绿色沿着轴线均匀分布,让绿色铺满校园,走进学生日常上课的环境中,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运动场合,同时意味着“绿色”将作为我们校园重要的主体之一,以良好绿色的景观作为轴线去安排校园会更加合理和美观。

投票编号:32

所属学院: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吴敏雪    

项目成员:  杨晓曼、冯文轩、张志涛

指导老师:曾辉鹏,骆超

作品简介

设计理念:建筑轮廓依据内部空间关系自然形成高低起伏的整体形态,并通过立面檐口的自由曲线造型呈现一种运动所带来的动感美。游泳馆“圆润流畅”的自然形态,在视觉上让人联想到游泳时掀起的此起彼伏的波浪,建筑外部形态成为内部功能的直观反映,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的可读性。

投票编号:33

所属学院: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肖美玲    

项目成员:  沈苑鸿、张嘉慧、陈翠玉

指导老师:林超慧、曾辉鹏

作品简介

为了更高效地使用空间,利用场地坡度设计停车场与部分地下建筑,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合理进行场地规划。在用地紧张的前提下,将教学、生活、运动、行政几大组团灵活布置,内设下沉广场等绿色共享空间。考虑通风、采光的因素,建筑采用绿色技术减少能耗,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打造绿色共享校园。

在体育馆设计中,以灵动并具有曲线美的“鱼”作为设计理念,立面采用裂纹形式的长窗作为“鱼鳞”,曲线型的屋顶更加体现出体育馆的美感。建筑以框架结构和桁架结构相结合,屋顶采用太阳能板,外立面加以绿色材料构造。主次入口分别以大台阶和长坡道作为引导,流线清晰,功能明确。

投票编号:34

所属学院:珠海科技学院-建筑系

项目负责人: 罗芷晴    

项目成员:  刘慧轩、顾嘉浩、卢柏霖

指导老师:陈伟

作品简介

作品主题:基于海绵校园研究下的体育馆创新,通过体育馆的屋顶收集雨水,处理后利用。同时通过对立面的绿化处理,降低体育馆的碳排放,从而达到绿色校园的标准。体育馆整体南北朝向,通过自然风来降低体育馆对设备的依赖。

投票编号:35

所属学院:珠海科技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项目负责人: 吴佳仪     

项目成员:  许泽鹏、林玮权

指导老师:胡向淇

作品简介

本设计项目亮点:屋面绿植隔热蓄能设计、结合蓄水池设置雨水灌溉系统、露天停车场设置渗水铺砖,降低城市径流量、提高项目绿化面积、配置人性化设施。

项目创新点:适应性立面设计:结合BIPV模块设置在朝南立面,作为太阳能光伏系统。为城市市政输送电力;南侧退台形体与太阳能板结合,可作为遮阳板吸收太阳辐射;体育馆通过形体设计引导自然通风,形成穿堂风;礼堂用金属拉丝网布置植物墙,有利于室内隔热蓄能。

投票编号:36

所属学院:珠海科技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项目负责人: 陈逸     

项目成员:  雷嘉俊、战薇羽、张梓煜、叶清媚

指导老师:唐海华

作品简介

为减少城市一级道路莞龙路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将对噪声规范要求较高的教学楼与午休房放置在场地东侧,将对噪声规范要求相对较低的综合体育馆及游泳馆放置在西侧,其中用较为空旷的操场及室外运动场地将教学区与体育馆分开,起到自西向东由动到静的过渡效果。教学区建筑多采用底层架空、开放连廊设计、在中庭种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结合设计场地风向及光照模拟,最大程度的营造宜人舒适的教学环境。同时按照一定比例的布置屋顶绿化,以减少该地区高温及降雨对建筑的影响。综合体育馆和游泳馆采用外墙与屋顶隔热措施,以模拟风环境日照对建筑单体的影响为基础进行设计,控制外窗开启面积进行了室内穿堂风组织及高大空间的拔风设计,同时采用多侧采光及天窗采光、外遮阳等措施以加大自然采光的程度和减少对室内活动人员造成的眩光影响以及控制室内地板、内墙及吊顶的材料以营造更好的声环境。

投票编号:37

所属学院: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项目负责人: 江月明     

项目成员:  李世文、方嘉旋、刘洋、张锐斌

指导老师:

作品简介

本案涉及的主要建筑功能有:教学楼、文体楼、连廊、地下室、报告厅、体育馆等。设计以回字型型的模式布置在基地东侧,为各个教室创造良好的日照条件。4层教学区沿南面主中庭展开,与生活运动区互不干扰。北面L型建筑与报告厅、体育馆结合形成文体综合楼,方便使用。

立面设计:整体造型设计中,沿校区外围的建筑展示面采用与保留建筑相似的建筑语言及体量组合, 强调整体、统一的形式感,打造学校完整的对外形象。校园内则在统一中寻求自由活泼的变化 ,利用趣味的楼梯、变化的花池、文化连廊,强调静与动、统一与变化的对比,以此促进多种学习、生活交流的产生。完整建筑形体、精心的细部设计、自由的连廊等建筑元素一起,体现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朝气蓬勃的学校气质。

投票编号:38

所属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 杨凡     

项目成员:  杨晓晔、刘玉婷、朱彬豪

指导老师:余磊、沈鹏元、王墨晗

作品简介

小学校园是我们童年记忆的重要载体,孩子们在校园内的健康成长问题(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也是家长着重关注的问题,而且校园建筑存在着人员密集、功能多样、系统复杂、能源消耗大且管理方面有其独特的需求特点,因此绿色校园的设计成为了现在校园设计的重点。该项目从小学生喜欢在户外活动的天性出发,通过对校园主体建筑屋顶与地面的结合以释放更多更丰富的室外活动空间和绿化空间给学生。同时结合东莞气候特征以及场地周边环境要素,通过对校园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与设计并进行模拟分析以形成绿色舒适的校园环境,实现节能、节地、节水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建设。保证学生和教师健康、高效的工作,让孩子能够在该校园内健康成长,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

投票编号:39

所属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 黄佩莹     

项目成员:  叶泳仪、吴晋轩、陈怡胜

指导老师:余磊、沈鹏元、王墨晗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游学山水

设计理念:本作品旨在营造宜人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接触学习自然节能的机会,以“山”“水”概念引出校园整体设计。其中“山”指利用模块化的手法将绿植景观置入教学区,“水”指运动区与寒溪河呼应,为校园提供多样活动场地。“山水”之间通过丰富的活动交通景观串联对应。本作品以被动式设计与增加人与自然的接触密度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绿色策略,并与整体设计相结合。

现在请动动你的手指

为你心仪的队伍投上一票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骏绿网(www.jungreen.com)国内首家以绿色建筑视频直播为特色的专业门户网站,是整合绿色建筑、WELL健康建筑、LEED、海绵城市等行业视频、专家、法规、标准、案例、问答、在线绿评等内容的全新绿色建筑门户网站。服务热线:4006464264




绿色装配第一直播-骏绿网


【骏绿有约】绿色建材分享:北新防水有限公司

电气资深专家 | 张定云正式入驻骏绿网“绿色建筑大咖”专家库!

赛事速递丨东莞市第六届绿色建筑设计比赛作品提交截止通知

地产沙龙 ▏哈工大副教授杨彪浅谈关于建筑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路线

住建部等十部门: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近期直播回顾:   

11月16海报.jpg

骏绿网申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骏绿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骏绿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骏绿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骏绿网QQ:3525864755,紧急联系方式:0755-86008491

标签:
绿色建筑
看直播
找资讯
找产品
赏案例